植物的習俗文化之三——桃、石榴、橘、梅
桃
桃原產(chǎn)在中國,具有中國的文化特色。在民俗、宗教、審美觀念中,都有其重要文脈。桃花紅、白、粉紅、深紅、爛漫芳菲,嬌媚出眾。中國人常以桃花喻美女嬌容,與女人有關(guān)的事也都常帶“桃”字。如,桃花妝,桃花運,桃色新聞等等。此文化東傳日本,日本的風呂場(浴池)也標明有“桃之湯”,“松之湯”(女浴池,男浴池)。但是人們卻都愛桃。俗信桃有靈氣,桃在三月如不開花,則預報火災。三月也叫“桃月”。中國神話中說桃樹是追日的夸父的手杖化成的。《山海經(jīng)》載:“夸父與日逐走,入日,渴欲得飲,飲于河渭,河渭不足,北飲大澤,未至,道渴而死,棄其杖,化為鄧林。(鄧林即桃林)”。而《春秋運斗樞》又說:“玉衡星散為桃”。桃是神杖變的也好,是北斗星變的也好,總之都帶有神異。《太平御覽》引《典術(shù)》上說:“桃者,五木之精也,故厭伏邪氣者也。桃之精生在鬼門,制百鬼,故今作桃人梗著門,以厭邪氣。”桃制百鬼,鬼畏桃木。古人多用桃木制做種中厭勝避邪用品。如:桃印、桃符、桃劍、桃人等。自從五代后蜀時開始在桃木板上書寫春聯(lián)以后,春節(jié)時至今仍流傳著春聯(lián)習俗,只是改為紅紙材料。端午節(jié),門上插桃枝,亦是桃可避邪氣的習俗觀念。此外,桃果有“仙桃”、“壽桃”之美稱。源自神話西王母瑤池所植的蟠桃,三千年開花,三千年結(jié)果,吃了可增壽六百歲的傳說。桃樹花美,果鮮,在習俗心理上可趨吉避煞,又少病害而易植,故為庭園綠地宅居所常值。
石榴
石榴又名安石榴。史載石榴乃漢武帝時,張騫出使西域從安石帶回,故稱安石榴。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(yī)典中卻記載早在西漢以前在中國即有石榴。古文詠石榴詞賦甚多。如,梁元帝《詠石榴》詩:“涂林應未發(fā),春暮轉(zhuǎn)相催。燃燈疑夜火,轄珠勝早梅。”潘岳的《安石榴賦》中:“遙而望之,煥若隋珠耀重淵;詳而察之,灼若列宿出云間。千房同膜,千子如一,御饑療渴,解醒止醉。”在習俗文化中,認為“石榴百子”,是“多子多福”的象征。實際上,石榴花果紅似火,果又可解渴止醉,有美觀和實用價值,而廣為民居庭院宅房栽植。
橘
屈原曾以《橘頌》歌詠了橘的形質(zhì)品格。橘性因地氣而應變。《周禮·考工記》中說:“橘窬淮而化為枳,……此地氣然也”。橘有靈性,傳說可應驗事物。《廣五行記》說:“陳后主夢黃衣人圍城,繞城橘樹盡伐之。乃隋兵至,上下通服黃衣,未幾為隋攻城這應。”又有認為橘是北斗的天璇星變化來的。《春秋運斗樞》說:“璇星散為橘”。實際價值主要是果鮮美可食,皮核可入藥,植之有經(jīng)濟效益。在民俗中,橘與吉諧音,簡化字通用桔字。以桔趨吉祈福。金桔可兆明。《中華全國風俗志》載有九江一帶“元旦日,簽柏枝于柿餅,以大桔承之,謂之百事大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