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芬奇 你還要嘴硬到何時?
明明真相擺在那里,就是拒不承認。“達芬奇造假事件”就是最好的例證。據報道,達芬奇公司3日發出《致媒體朋友的溝通信》,聲稱其從未偽造過任何報關單或原產地證書,否認3.6億元的退稅,同時表示,沒有問題的產品,不能接受顧客退貨。(8月4日《京華時報》)
讓我們先拜讀一下這封“溝通信”,信中再次強調達芬奇不是產品品牌,而是“賣場”品牌,公司代理的意大利品牌家具產品,根據生產廠家提供的證明材料,均為意大利進口,部分美國品牌產品通過保稅區進口不違法也不存在造假行為。目前,沒有任何執法部門認定達芬奇存在造假行為。
信中還再次聲明,公司從未偽造過任何報關單或原產地證書,信中還表示,公司已經開通熱線電話接受消費者投訴,但必須區分不同情況給予解決方案,對于沒有問題的產品,有顧客提出退貨要求的,不能接受。
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。“達芬奇”公司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錯誤行徑,反而強調自己是無辜的,并發出公開信喊冤,暗示這是行業性問題,豈非把民眾當弱智?達芬奇還要嘴硬到何時?莫不成想挑戰一下公眾的忍受極限?
在事件的初始階段,達芬奇公司還是承認其造假行為的,并允諾退款,該事件直接引發了人們對高端家具行業的整體信任危機。但事件演變到今日,達芬奇為何一改過去的認錯面目,變得強硬起來?是找到了反攻的利器,還是有了更為強硬的背景支撐?
“達芬奇造假事件”固然緣于企業的逐利天性,但也和少部分民眾崇洋媚外的心態有很大關系,更有質管部門監管失職的一面,三者合一,再離奇的事件發生都有可能。在社會道德體系建設滯后、企業誠信意識缺失的宏大背景下,誰都逃脫不掉被蒙蔽、被欺騙的命運。
達芬奇造假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社會公共事件,有必要解剖“麻雀”抓典型,讓達芬奇在骨子里品嘗造假之痛,同時,對那些沒有認真履行監督職責,或者不正確履行監管職責的管理者,追究相應的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。誠哉斯言。達芬奇造假非二、三年,而是長達十三年,要不是發生這起造假事件,沒準還有可能上市呢!這絕非笑話,據報道,因經營業績連年攀升,達芬奇甚至已經到了證券交易所的門口。這不由人發問:達芬奇造假為何一路綠燈?誰才是幕后的真正主角?有沒有政府官員參與其中?這些問號亟需拉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