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時候消除“達芬奇”現象了
12月23日,上海工商局對繼續上柜銷售的“達芬奇”開出133.42萬元的罰單,隨后此前一直以“飆淚公關”策略應對的“達芬奇”卻強硬地表示“不服”并將提起訴訟。12月24日,上海市工商局在微博再次回應達芬奇的質疑,表示部分產品不合格是依據法定權威檢測機構的鑒定而作出的結論,工商將依法應訴。而達芬奇再次針鋒相對地對工商說法逐條再回應,雙方通過微博互相批駁,打起了“口水仗”。
以前,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名人在微博上大打“口水仗”,這次竟然有兩家單位在微博上你來我往,而且其中一方還是政府部門。這件事有兩大看點,一是工商部門作出處罰決定,而受罰企業卻通過自己的“官方渠道”公開表示“不服”,這在以往也是非常少見的;另一個看點是,面對突如其來的回應,工商部門居然也在其微博上進行再次回應。
是企業更有理,才如此理直氣壯地回應,還是工商局更有理,即使是周六這樣的休息日也不惜通過微博第一時間進行表態。
在很多人的眼中,工商局一向是具有權威性的執法部門,國內的企業一般沒有勇氣更沒有膽量與之討價還價。被人們譽為“假洋鬼子”的“達芬奇”敢于站出來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雖然可以理解,但是,敢于站出來,就要拿出真正的證據,證明自己的清白,如果只一味地強硬、不拿產品說話,不但處罰不會改變,而且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還將更加“掃地”。
近些年來,一種崇尚洋貨的畸形消費觀念充斥著消費者的購物觀,而一些別有用心的企業,利用消費者對國際品牌的信任和崇尚心理,跨越道德底線騙取消費者的信任。“達芬奇”事件之所以被稱之為“現象”,就是因為它的出現并非偶然或個例,這種缺乏商業道德的行為目前蔓延在多個行業。
逛逛商場,我們就會發現身邊的洋品牌越來越多,這確實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與世界同步了。但是這其中也不免有一些“掛羊頭賣狗肉”的,明明是國產貨,卻非要打上個英文的名字,賣個高價。普通消費者很難用肉眼辨清,更別想摸清底細了。
“假洋品牌”的泛濫其實也不光是商家的責任,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,一個愿打一個愿挨,如果不是某些消費者一味地崇洋媚外,也不會讓這些“山寨”洋貨有這么大的市場。
當然,這么多的“偽洋品牌”存在其實也反映出我們監管部門在市場把控上還不夠嚴格。在準入方面,如果從商標注冊上就把住這些“洋文”標志,相信市場上也不會有那么多老百姓看不懂名也叫不出名的、一直以為是國際大牌的商品橫行。
- 上一篇:漏水 滲水 洇水全搞定
- 下一篇:裝修這11個地方最容易被裝修公司忽悠!